top of page

【節氣養生】秋分芳療應用


「暑退秋澄氣轉涼,日光夜色兩均長。銀棉金稻千重秀,丹桂小菊萬徑香。」今日秋分,當代江西詩人左河水這首詩,將秋分主要特點都描繪出來了。


這日太陽直射赤道,各地晝夜等長,「陰陽相半也,故晝夜均而寒暑平。」過了秋分,太陽光直射往南半球,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,晝夜溫差也逐漸加大、氣溫降低速度加快,所以說「白露秋分夜,一夜冷一夜。」秋分除了平分晝夜陰陽,還處秋季節氣的中間,平分了秋季,「金氣秋分,風清露冷秋期半。」


古人敬畏自然,對天地抱持尊崇心,從周朝開始一直到清朝,由皇帝帶領春分祭日,秋分祭月,是國之大典。北京市西城區的月壇公園,就是現今僅存的祭月遺址。最早祭月節在秋分,隨著曆法調整融合、歷史變遷,民間祭月習俗逐漸變成在中秋節。無論是國之大典由統治者主祭,或以家族為單位祭月,祭月賞月不變地都表達出對自然的莊嚴崇敬心,與祝禱生活美好的意涵。


到秋分時節雷雨少了,秋高氣爽,水氣蒸發加快,燥氣此時已由溫燥轉為涼燥。口、眼、鼻、咽容易受到秋燥影響,覺得乾燥不適,除了不適,黏膜部位乾燥,也容易受到病菌感染,宜多食養陰潤燥、滋陰潤肺、潤腸胃食物。未熟悉性味功效,也不急著操神,可用簡便法門從食材顏色上去選擇。講到秋天色彩,往往想到澄黃色、金色、白色,梨子、蜂蜜、南瓜、甘薯、牛奶、豆漿、銀耳、百合、杏仁……等,符合秋天顏色,甚至還是當季主產的食物,大多也都是推薦秋季食用的食材。再交相變化成粥、羹湯類,例如最簡便的南瓜牛奶、銀耳百合蓮子羹,攝取營養外,也在無形間補充水分。


有些地方傳統有秋分「吃秋菜」習俗,在秋分這天上山採摘山野菜,加魚片煮成「秋湯」食用,順口溜云:「秋湯灌臟,洗滌肝腸,闔家老少,平安健康。」趁好天氣登山呼吸新鮮空氣、適度勞動,又補充營養素與水分,在現代工商社會還是值得推崇延續的習俗。


秋分陰氣向長,過秋分後開始晝短於夜,陰多過於陽,自然偏向收斂內養,可以多留意睡眠時間。在陰陽交會的中午和半夜,睡「子午覺」,子時(23時至凌晨1時)大睡,午時(11時至13時)小憩,順天應時,有助身體陰陽氣血調和,幫助調整生理機能,解秋乏也增加體力。


秋天在情志表現上易於悲,空餘時可多登高遠望,開闊眼界胸懷;看有趣事物,常笑宣肺。對應肺經的【開】,和能幫助安定的,還有聞了會覺得歡欣的精油氣味,都是芳療使用可考慮的選擇方向。

Comments


Featured Posts
Recent Posts
Archive
Search By Tags
Follow Us
  • Facebook Basic Square
  • Twitter Basic Square
  • Google+ Basic Square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