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節氣養生】處暑芳療應用
日處暑,「處,止也,暑氣至此而止矣」、「暑將退,伏而潛處,故名也。」雖說暑氣將潛處,暑熱將漸退,但記得我們在立秋時講過,今年有二十四隻秋老虎,還是母老虎,凶著呢!過去幾天這豔陽高照的熱度,可一點都不輸大暑時呀。
宋朝詩人蘇泂說:「處暑無三日,新涼直萬金」,這時期秋老虎毒如虎,如果有點涼意是不是直如萬金般珍貴?諺語:「處暑十八盆,白露勿露身」,也是表示處暑後猶然熱著,還要再經過十八天的流汗、洗十八盆水,到白露氣溫才逐漸下降。
即使白天還有近40度高溫,甚至有「大暑小暑不是暑,立秋處暑正當暑」的說法,但莫忘處暑畢竟已是秋季第二個節氣,大地陽收陰長,蕭瑟肅殺氣已初顯,水氣蒸發和降雨減少,空氣濕度降低,秋天主氣「燥」氣逐漸要從夏天暑溼手中接過話語權。
因為涼意還不顯,初秋時節的燥是「溫燥」。飲食上可以多點滋陰潤燥,生津止渴的食物,例如:酸梅湯、銀耳蓮子羹、梨、山藥、蓮藕、蜂蜜等。俗諺:「處暑酸梅湯,火氣全退光」。最好是用真食材煮出來的酸梅湯,才能達到如梁實秋對北京老字號酸梅湯形容的「上口冰涼,甜酸適度,含在嘴裡如品純醪,捨不得下咽。」那般地享受。
其實喝什麼都最好多含在嘴裡久點,就算是水也要慢慢地喝。當空氣濕度降低到一定程度,病菌傳播更容易;呼吸道黏膜乾燥也降低捕攔病菌能力,所以接下來乾咳、上呼吸道症狀或過敏狀況可能增多。猶如品茶品酒一般,多次小量慢慢補充,給予身體吸收時間,讓水份浸潤細胞如春雨滋生萬物,「潤」物細無聲。
芳療使用上,體內濕氣重,容易食慾不振、倦怠者,繼續使用立秋時建議的,用:#佛手柑、#檸檬、#甜橙、#山雞椒、#薑、#廣藿香、#甜羅勒、#迷迭香、#葡萄柚、#絲柏、#雪松、#羅馬洋甘菊 等精油,調配出適合自己的脾胃保健精油。
現成複方可以挑【實】用在脾經上,脾濕、脾虛甚者,早上起床後,用【實】加一點【三伏】一起塗抹在腿部脾經,隱白到陰陵泉之間,尤其加強三陰交。
季節交替時,身體也處在調整適應期,作息也須跟著調整為早睡早起。早睡不論在中西醫理論上都是有百益而無一害,即使是同樣的睡眠時長,睡對時間對身體的充電效果也好過晚睡,更何況現在人的早睡,放諸《黃帝內經》時代都叫晚睡了,所以累了就睡吧。難以早睡用些 #玫瑰、#玫瑰天竺葵、#印蒿 等入肝入腎的精油,特別女性,秋天時節可以多用這幾支精油調養滋補肝經、生殖系統。
Comments